改革開放四十年,港商是最先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,到內地投資和參與建設的先行者,對內地制度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。全國政協委員、香港太平紳士、祥祺集團主席陳紅天博士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,香港為內地改革開放輸送了資本、人才、知識,到今天仍然是連接內地與國際的“超級聯系人”。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,香港不能缺席,應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,攜手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助推國家發展,帶動自身騰飛。
港商是改革開放的堅定支持者。陳紅天表示,內地有龐大的商機,有十三億人口的廣闊市場。港商在內地的投資,代表的不只是資本向利益的涌動,也代表了對中央政府敞開胸懷、對外開放態度的信任。
助力中國成“世界工廠”
在陳紅天看來,中國成為“世界工廠”,港商功不可沒。從1979年到1999年的二十年間,大多數港商在內地的經濟活動圍繞貿易和辦廠,處于“三來一補”階段,雖然“兩頭在外”(原材料和產品在外),但港商的經營理念對內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影響。1999年之后,港資來料加工廠逐漸轉變為獨資和合資企業,在內地采購原料,部分產品內銷。借此機會,部分港企升級改造,成長為內地行業的優秀企業。
四十年間,港商“聯系人”角色也經歷了蛻變。陳紅天認為,港商從早期接訂單到內地生產,到全面引進技術、設備、資金乃至人才,同時由單向輸入變為雙向交流,即內地的人才、資金和技術亦可以通過香港走向海外。“內地、香港和海外市場三方各取所需,才可稱之為交流。”他說:“港商這個中間人角色不斷升級,也是港商對改革開放貢獻的升級。”
不畏困難轉型直面挑戰
回顧國家四十年發展之路,一向敢言著稱的陳紅天表示,內地早期處于發展“窗口期”,有些部門運作不規范,出現問題在所難免。1990年,陳紅天在香港創辦祥祺集團,后以香港、深圳為雙總部。九十年代初期,祥祺集團在內地投資五家制衣廠,后轉做房地產投資。他介紹,集團曾出資1.8億元人民幣(相當于現在的40億元)投資購入一個國有房地產項目,分銷出售,成為深圳第一批房地產企業。之后,逐步退出項目開發,轉做財務投資。
“房地產項目由施工單位施工,政府部門監理,我們只是投資人,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后,我們作為投資人卻被推到媒體和公眾前面,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。”陳紅天坦言,社會上很多人戴“有色眼鏡”看待房地產商,作為企業家不想惹麻煩,于是轉型投資。如今,祥祺主要著眼于全球核心都市經濟圈優質經營性物業、資本市場優質企業股權和金融資產的投資并購,形成“投資+運營”的雙輪驅動模式。
呼吁檢討《勞動合同法》
陳紅天長期在內地投資發展,他認為,一方面,港商期待內地營商環境盡快跟國際接軌;另一方面,歐洲國家高福利高稅收的政策不符合當前中國國情,不可“拿來主義”。他舉例,《勞動合同法》施行至今已經十年,一直爭議不斷。這十年恰恰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十年,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,勞動關系矛盾已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,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也逐漸多元化,幾乎每年都有不同情形的勞動法熱點事件出現。
“《勞動合同法》由于過度保護勞動者利益,忽略了勞資關系最起碼的公平和平等關系。”作為全國政協委員,陳紅天多年來一直呼吁,《勞動合同法》對企業的保護十分不足,降低了中國勞動力市場靈活性,修改《勞動合同法》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陳紅天以自己的企業為例,祥祺集團在2008年之前曾投資多個勞動密集型的項目,2008年之后遭遇多次勞資糾紛,對于聘請員工變得越來越謹慎,近些年陸續將酒店管理、物業管理、大型旅游項目等轉讓出去,原因是“這些都需要聘請大量員工”,歸根到底是勞動力市場不夠靈活、企業用工成本比較高。
大灣區機遇多 呼吁港青北上
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聯席主席,陳紅天多次向粵港澳三地政府部門建言獻策。他深刻感受到,大灣區資源整合之后,將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灣區。隨著港珠澳大橋、深中通道、虎門二橋、高鐵香港段及蓮塘香園圍口岸等一系列基建項目逐步落成,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地理和時間距離將大大縮短,香港人的生活和事業發展空間將會有突破性的變化。
“作為投資人,我已經在香港獲得了一定成績,今后更是看好大灣區的機遇。香港年輕人更是應該將人生職業規劃乃至生活放眼到大灣區。”陳紅天建議,港人北上不只選擇深圳,其他城市房價便宜,工作機會亦很多,適合年輕人闖蕩。“我們內地公司有很多百萬年薪的員工。只要努力提高自己,用心工作,香港年輕人很多機會。”
不過,他坦言,與早期高薪聘請香港人不同,內地企業現在只看個人能力不看身份,“港人身份并不會加額外分”。
內地城市發展快于香港
“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,鄧小平說‘摸著石頭過河’,1987年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‘三步走戰略’如今基本實現,這就是國家制度優越性的體現。”十多年來,隨著內地政策不斷完善、經濟騰飛,而香港社會分化嚴重,陳紅天看到香港在發展中落后于內地之處。
以城市更新、舊城改造為例,香港政府做規劃、重建受掣肘頗多。相反,內地盡管產權分散,卻往往能夠做到“個人利益服從大眾利益,大眾利益服從社會利益”。在企業用人方面,陳紅天也深刻體會到,內地員工更為進取。“二、三十年前,很多香港人看不起上海和深圳。”
他說,作為一個香港企業,祥祺集團在內地、香港以及歐洲都有公司,香港、深圳更是公司雙總部,“深圳的員工給人感覺觀念更加進步、工作更為進取。”
受惠國家發展 不忘回饋社會
與許多投資內地的港商一樣,陳紅天在內地的發展遇到各種各樣前所未有的難題,但“即使有損失,也沒改變我對國家的感情,沒有放棄在內地的投資。”他說,我們這一代人憑借香港的優勢,受惠于國家的發展,所以應時刻不忘以己之力反饋國家和社會。
連任同心俱樂部主席
陳紅天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社會身份——深圳同心俱樂部主席。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,在深投資的二十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,共同倡議發起成立“深圳市同心俱樂部”,以實際行動踐行“同心”思想,為深圳的改革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。如今,深圳市同心俱樂部百分之七十成員是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,百余名成員中有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數十人。
同心俱樂部創立之初,陳紅天當選為第一屆主席,并于2016年連任至今。俱樂部成員陣容豪華,吸引了包括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、康美藥業董事會主席馬興田、比亞迪董事會主席王傳福、順豐速遞總裁王衛、寶能集團董事長姚振華、京基集團董事長陳華等。同心俱樂部也被稱為濃縮版的“全國工商聯”。
陳紅天表示,同心俱樂部的成員,幾乎八成是香港居民或者是華僑,而且大部分在內地做生意,反過來又在香港投資,這個過程本來就是讓兩地經濟緊密交流的一個紐帶,所以對深港兩地的交流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。他坦言:“希望幫助會員解決在內地投資遇到的困難,維護大家北上投資的熱情外,還希望能夠增進深港兩地企業家的了解,大家共同發展。”
一場“西瓜夢”成就踏實作風
作為兩屆全國政協委員,陳紅天低調,但“敢言”性格卻非一般人可比。他不迷信權威,撰文批評香港某知名經濟學家“中國樓市泡沫是腐敗惹禍”的觀點,稱其“只懂財務不懂經濟學”;他樂于認同張五常論述“《勞動合同法》過于超前”,同時警示中國勿重蹈“日本八十年代后期房地產經濟泡沫”的覆轍。
陳紅天說,當年一場“西瓜夢”,讓他一輩子謹記“踏實勤奮”才是成就事業之法寶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地掀起經商熱潮,當時陳紅天還是南海縣一名服裝設計老師,月收入42.5元,他聽說從湛江運西瓜到廣州去賣利潤豐厚,就想收購百噸西瓜來賣。在沒有找到貨源、落實運輸、確定買家的情況下,他在無數人的“口頭認購”中完成了百噸西瓜的“大生意”。
“西瓜未見一個,我卻彷佛覺得已經富甲一方。”他說。熱鬧之后,當意識到收購無門、無法保管,這盤生意根本無法實現時,他才發財夢醒。一場“西瓜夢”,令他往后無論經商還是參政,無不腳踏實地,認真鉆研。
港商為改革開放貢獻力量
1990年,陳紅天從深圳投資移民香港,穿梭粵港之間,見證港商北上投資的榮光與背后辛勞。2008年曾經爆發一批制造業港企倒閉,甚至創始人辭世的消息,無不令人扼腕。
陳紅天深知北上打拼的港商所承受的壓力。“香港老板大多踏實穩健,每天工作時間比工人還長,承受的巨大壓力非外人所知。”他認為,曾經北上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港商不該被遺忘。如今國家飛速發展,大量中資企業南下香港尋找機會,為港人提供了就業機會。香港應該繼續調整定位,在未來中國改革開放中,尋找與內地發展現實更新的契合點,繼續為中國改革開放貢獻一分力量。
(轉自香港《大公報》2018年6月21日報道,記者熊君慧)